生活性服务业在面对水涨船高的高端供给和个性化需求时已有些相形见绌。昨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再度从供给和需求两侧为十大类生活性服务业“寻医问药”。未来,医疗、家政等服务将着重发挥供给侧改革的作用,而养老、教育、旅游、餐饮等生活服务将更加看重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轴驱动”。
医疗、家政服务需供给发力
进入11月,中国刮起了一股供给侧改革的旋风。《意见》指出,要增加有效供给、坚持创新供给、优化服务供给等,并明确提出将在一些具体的生活性服务业中开展供给侧改革。
比如涉及到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居民和家庭服务方面,《意见》就表示,要在供给规模和服务质量方面基本满足居民生活服务需求,引导家庭服务企业多渠道、多业态提供专业化的生活服务,推进规模经营和网络化发展。
目前我国居民及家庭服务产业大多呈现小而散的状态,产业往往以家庭为单位,很难形成规模化及集群化效应。在业内人士看来,惟有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提供规模化的服务和后续保障才能带动家庭服务业进一步向前。
而在健康服务方面,《意见》则提出要积极提升医疗服务品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取消对社会办医的不合理限制,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此外,还将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加强合作,发展社区健康养老,即所谓的医养结合。针对涉及老年人的生活服务业领域,《意见》还提出要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促进养教结合,并丰富老年旅游的服务供给。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看来,开展供给侧改革的服务业往往都是那些刺激需求作用有限或者有效供给明显不足的领域。而服务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在于优化服务供给,增加短缺服务和开发新型服务等等。
供给需求“双轴驱动”系主流
但实际上,在大多数生活性服务业领域中,供给与需求仍然是并存且需要共同发力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上周也明确表示,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以养老服务业为例,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它背后是庞大的养老需求和市场潜力,《意见》就指出要推动基本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多领域养老服务的发展,研制紧急呼叫、健康咨询、物品代购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
但在业内看来,仅仅通过刺激需求一侧还不能彻底应对我国即将到来的养老大潮,因此《意见》也提出“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鼓励境外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从供给一端为养老服务业“添柴加薪”。
与养老服务业一样,教育服务、文体服务、旅游服务以及住宿餐饮服务等同样需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发力。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曙光表示,这些服务行业都还有充足的需求空间,一般供给也并不缺乏,它们缺乏的是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有效供给,这就需要这些行业改善自身供给侧,提高供给服务质量,回应需求侧的要求。
生活性服务业迎政策“大礼包”
对生活性服务业来说,想要保障供给侧和需求侧的“齐头并进”,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是必不可少的,《意见》也从7个方面对生活服务业供给侧的改革和需求侧的变化予以了政策倾斜。
《意见》提出要扩大市场化服务供给,积极推进体教文卫等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并加快一些行业协会及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在王军看来,无论是转企还是脱钩,政策在本质上就是要让这类生活服务业行业摆脱原有的“温床”,去面对市场和竞争的压力,这样能够刺激服务业内部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服务业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另外,《意见》将在财税、金融等政策上对生活性服务业发放“大礼包”。包括科学设计生活性服务业“营改增”改革方案,大力推广PPP模式,加大地方政府购买养老、体育、文化等服务的力度。而在金融扶持上,《意见》明确鼓励金融机构拓宽对生活性服务业企业贷款的抵质押品种类和范围,在业内看来,这将为服务业企业提供融资便利,解决企业运营的“后顾之忧”。
《意见》还提出“鼓励高等学校等增设家庭、养老、健康等生活性服务业相关专业,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在李曙光看来,生活性服务业之所以难以形成集群化的效应,与缺乏专业人才和职业化培训有着直接关系。“我们一直讲要改变低端服务,向中高端迈进,如何迈进?就要用专业的人才和团队替换掉老旧的家庭产业,用先进的职业培训构建系统化规模化的管理模式。”李曙光表示。(北京商报记者 肖玮 南淄博)